大亚湾老校:道南小学迁址新建焕发新生机
2021-07-15 09:45:57 稿源:大亚湾文明网点击:

  4月12日上午,和煦的阳光遍洒大地,门楼上“大亚湾道南小学”几个大字熠熠发光,这座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里,树木葱茏,书声琅琅。时光回到82年前的1939年5月,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亚湾几位革命志士冒着极大危险在当时的万年乡黄渔涌兰桂堂艰难地办起了道南小学的前身——“难童小学”,肩负起育英才、润桃李的教育使命。

  历经80多年风雨沧桑,道南小学五度更名,并一度面临停办,如今,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道南小学弦歌不断,薪火相传。2016年9月1日,迁址新建的道南小学正式开学,迈入新的发展征程。

  在大亚湾西区择址新建的道南小学。

  壹

  前身

  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创办“难童小学”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抗日救亡浪潮,淡水也成立了两个以小学教员为主体的抗日救亡组织,一个是以陈志期、古曼心和黄固为核心的“淡锋社”,一个是以邓秀芳、黄慕为核心的“淡声社”。

  1938年,日军从大亚湾登陆,当时地处霞涌与澳头之间的万年乡损失惨重,许多渔船被毁,无数耕牛被杀,许多村民的粮食被抢,房子被烧,海上见不到渔民捕鱼,盐田见不到盐民晒盐,小学停办,人民生活十分悲惨。

  1939年5月,古曼心、潘燕修、廖素娥和邓翠4人以淡水抗敌后援会工作组的名义来到万年乡。当时,各村小学尚未恢复,于是工作组首先在黄渔涌兰桂堂办起了“难童小学”。

  “难童小学”即现今道南小学的前身。在现在看来,难童小学的校名饱含艰辛与心酸,它由几位革命志士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创办,收留培养的无不是饱受磨难的“难童”,但作为学校,它给孩童带来希望和光明。

  新的大亚湾道南小学校园环境优美。

  贰

  图存

  数次易名甚至面临停办

  据史料记载,难童小学教员的待遇很低,仅能维持伙食开支,膳食费也靠多方筹措,但大家的精神和热情高涨。到后来,膳食费都不能保持了,乡政府就想办法找人支持,于是获得了350元的经费,但要求学校改名“振乾小学”。

  大家觉得学校的名字不算重要,让学校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利用这笔经费,难童小学在南边灶和渡头两个地方办起了分校,教员增至10余人,大多是在崇雅中学毕业的待业青年。学校由廖素娥担任校长,邓翠任副校长。

  学校恢复办学半年后,办学经费再次成了问题。学校教员一直是日间教学,晚上办妇女识字班和农民夜校,不收任何费用。因此,教员与群众的关系很密切,乡亲们也不愿看到学校再次停办,于是发动各家各户捐钱也要把学校办下去。

  陈可永(“万年乡抗日救亡工作团”成员,万年乡第一名共产党员)和赖玉基(万年乡副乡长)带头向各阶层募捐,邓翠等人到香港向万年乡的旅港人士进行募捐。通过多方努力,共募得近千元,可作为三所学校全年办学经费。

  1940年,振乾小学更名为“海潮小学”,仍由廖素娥和邓翠分任正副校长。这时,教员的待遇才有所改善,每人每月生活费两元,仍相当艰苦。当地群众非常支持教学,不少妇女送来番薯、芋头等食物,给教员填肚充饥。

  海潮小学伴随着千年不变的海风,就这样在艰难中得以延续。1945年,海潮小学改名为“道南小学”。

  叁

  发展

  沐浴改革开放春风迎来飞速发展

  在道南小学校长李运星的办公室墙上,有一张南边灶村搬迁前的村貌图。照片上,近处群山环绕,山下黑瓦白墙的屋舍鳞次栉比,前面是一块块白色盐田,盐田与一望无垠的大海相接。

  这张照片是李运星于1991年春节在自家二楼拍摄的,旁边就是原位于狮头岭山腰的道南小学。20年后,南边灶村整体搬迁,这样的村貌不复存在了。

  照片上还书有一首道南小学校歌。李运星说,这是他几年前访问旅港的老校友时收获的宝贵校史,这首校歌据说写于1946年,当时人人会唱。

  “我家乡,好地方,后面狮头岭,前面纯洲洋,北风吹不到,南风阵阵凉,大家齐努力,保卫我家乡。”大意简洁明了的校歌,将学校与家乡合二为一,歌颂了家乡之美,也表达了在战争年代师生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决心和勇气。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道南小学也在风云变幻中顺时代前进。1966年,道南小学以校址所在地——南边灶村为名,更名为“南边灶学校”。在此后20多年里,学校建设几度兴衰,曾开设初中、高中部,后来又取消。直到1990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当地政府及乡贤的资助下,学校启动重建,并于1992年5月建成同时恢复“道南小学”校名。

  此时的道南小学校园环境优美,随着大亚湾开发区的成立和飞速发展,办学规模及办学质量也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学校无偿借用南边灶村民小组3000多平方米土地,建设学校运动场。2003年,土湾小学并入道南小学;2008年,挺新小学成为道南小学的教学点。2008年,学校通过广东省规范化学校和惠州市教育教学水平合格评估验收;2009年、2011年,荣获大亚湾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进步奖。

  肆

  新生

  助力大项目落户建设择址搬迁换新貌

  为配合中海壳牌、埃克森美孚惠州项目等大项目的落户,当地几个村先后整体搬迁,上演了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这些精神汇成了可歌可泣、生生不息的移民精神。

  南边灶村便是如此。2012年7月,南边灶村为配合大项目建设整体搬迁。处在村中的道南小学、挺新小学全体师生分流,学校择地重建。从战争年代走向新时代,道南小学师生在各个重要历史节点,将奉献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6年,在大亚湾西区择址新建的道南小学开学了。这一刻,对于搬迁的南边灶村民来说,像久违的老友重逢,充满着深厚的情感和无尽的喜悦。从2012年搬迁到2015年,道南小学曾中断办学3年。2015年9月,该校招收了60多名一年级新生,但因新校暂未建成启用,最后借大亚湾西区第二小学校舍进行教学。

  2016年9月,570多名新生踏进崭新的学校。开学前一天,新招聘的30名老师刚刚到位。

  新学校、新老师、新学生,面对这样一所“三新”学校,李运星深感任重道远。所幸的是,此前他已用了一年时间对新学校的创办、管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制订了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和办学宗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并谱写了新的校歌。开学第一天,学校便在音乐老师的教授下,传唱起新的校歌《我们为您歌唱》。

  抚今追昔,李运星感慨:对于道南小学来说,2016年的择址新建开学,实现了办学82年以来最大的飞跃,当今学校之盛况,应是历代先辈们所希望看到的吧!

  道南小学秉承“责任为大、师生为本、发展为重”的办学理念。

  伍

  远航

  制订新计划培养更多优秀道南人

  截至2020年,新的道南小学第一个五年计划已如期完成。该校教师从原来的36名增加到60名,一至六年级24个班级共有1147名学生。

  这五年来,该校秉承“责任为大、师生为本、发展为重”的办学理念,营造“爱满校园”的校风,“陶冶心灵,启迪智慧”的教风和“乐学善思、活学善用”的学风,积极推行养成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创造各种机会、搭建各种舞台、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如今,随着大亚湾“新湾人”快速增长,尤其是毗邻深圳的西区,在大亚湾各中小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了很大比例,道南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80%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们在大亚湾享受平等教育、健康成长,就是我们教育的意义。”李运星由衷说道。

  道南小学坚持执行“通识教育”,特色教育已成为该校的教育品牌。据介绍,目前全校共开设了音体美类十多个特色项目,每周五下午是全校各年级的特色课。

  书法和阅读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基本素养,因此,该校规定一、二年级必学书法,学校从2018年起聘请书法老师进课堂教学。每年“六一”儿童节,每个学生收到的节日礼物,是学校送的“文房四宝”以及李运星亲自撰写的《开笔礼》。每个学生经过两年的书法熏陶,打下了良好的写字功底。

  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2020年起,该校将“阳光书吧”纳入课堂,每个班每周安排一节课到图书馆看书。如今学校图书馆有藏书3万多册,并逐年更新、增加。同时,为了鼓励老师阅读,学校在寒暑假送给每位老师一本书,要求老师带头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

  如今,道南小学正迈入发展新征程,该校正制订新的发展计划,继承和发扬先辈办学精神,提炼形成新的道南小学精神,以此凝心聚力,办人民满意教育,培养更多优秀道南人。

  延伸阅读

  挖掘校史资料建校史馆

  道南小学现任校长李运星,博罗人,1988年高中毕业后来到南边灶学校(即道南小学)当民办老师,从此30多年就一直没有离开,对道南小学倾注了他半辈子心血。2006年开始,他正式任道南小学校长。

  李运星是位用心的老师,他一到南边灶学校,便用闲暇时间到周边采风,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有感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对这片土地、这个学校愈加用心用情。

  2015年接到筹办新的道南小学通知后,他便想方设法搜集、挖掘学校历史资料并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大事记”,清晰呈现学校从创办至今80多年沧桑巨变的脉络。新校建成后,他在学校特意辟出一间房间建成校史馆,将珍贵的文史资料及新校的办学成绩一同展现。

  每年新学期开学,新生进校上的第一节课少不了“校史课”。每每这个时候,李运星亲自充当校史馆讲解员,领着孩子们从“前言”到“简史”,再到“历任校长”以及新学校办学目标,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希望每一届孩子都能在小学启蒙时了解自己的母校历史,感受家国情怀,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名片

  道南小学

  道南小学秉承“责任为大、师生为本、发展为重”的办学理念,营造“爱满校园”的校风,“陶冶心灵,启迪智慧”的教风和“乐学善思、活学善用”的学风,积极推行养成教育。坚持执行“通识教育”,特色教育已成为该校的教育品牌。学校从2018年起聘请书法老师进课堂教学;2020年起,该校将“阳光书吧”纳入课堂,每个班每周安排一节课到图书馆看书。

  1939年 创办难童小学,为道南小学前身

  1939年秋 为筹措经费改名振乾小学,并开设分校

  半年后 因经费不足再次面临停办,教员和乡亲们发动募捐坚持办学

  1940年 学校更名海潮小学

  1945年9月 学校更名道南小学

  1966年5月 学校更名南边灶学校

  1992年5月 学校新建并恢复道南小学校名

  2003年 土湾小学并入道南小学

  2008年 挺新小学成为道南小学的教学点

  2012年7月 南边灶村整体搬迁,全体师生分流,学校择地重建

  2016年 道南小学择址新建建成开学

  知多点

  何为“道南”

  为何取名道南小学,并无资料留存。现任道南小学校长李运星几年前走访当地年老村民及历任老校长,也无从得知。

  李运星说,他更倾向于从字面意义及其内涵去理解名字的含义:“道”是高洁之意,“南”是学问之意;“道南”蕴含着人们对品行端正、学识渊博、身强体健的追求。

  记者查阅“道南小学”“道南学校”发现,全国各地同名的学校有不少。其实,“道南”一词跟历史名人杨时有关。杨时是两宋之交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师从“二程”(程颢、程颐),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曾留下“程门立雪”的千古美谈。杨时学习勤奋,很肯钻研,学业优异,深得老师赏识,成为程门高弟。学成回归之日,向恩师告别,程颢目送他离去,对旁边的人说:“吾道南矣!”意思是“我的理学南传了”。后来,杨时在大陆东南讲学传道,成为“二程理学”南传和发展至关重要的人物,后人称之为“道南第一人”。

  “道南”或许正是先辈对该校寄予的厚望,以及对中华文化传承的珍视。

  道南小学校歌

  (一九四六年)

  我家乡

  好地方

  后面狮头岭

  前面纯洲洋

  北风吹不到

  南风阵阵凉

  大家齐努力

  保卫我家乡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欧阳德辉)

主办单位:惠州大亚湾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宣传统战办公室、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承办单位:今日惠州网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 reserved. 今日惠州网 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