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风和日丽,大亚湾“民间河长”石亮和王现伟像往常一样来到淡澳分洪河妈庙村段沿河巡查。他们头戴印有“爱河护河”标志的蓝色帽子,身穿“民间河长”蓝色马甲,随身携带“民间河长”巡河记录本,一边巡查,一边记录,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用手机拍照并通过“大亚湾智慧河长”APP上传。
今年以来,大亚湾区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创新“民间河长”护河工作管理机制。如今,“民间河长”巡河更加规范了、科学了,爱河护河的氛围更加浓厚了。
不少居民通过参加护河活动成了爱河护河志愿者。
搭体系
49名“民间河长”看护16条河流
从小在河边长大的石亮对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2018年他从深圳来到大亚湾工作、定居。这一年,大亚湾区开始实施“河长制”,他便有意识地关注这项工作,并主动加入爱河护河的志愿者队伍,成为一名爱河护河志愿者讲师。
2020年10月,为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激发广大市民共同参与河长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亚湾区招募了第一批“民间河长”,石亮是其中之一。
“民间河长具体能做什么、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当时的认识比较模糊。”石亮说,因为没有规范管理,民间河长主要配合开展爱河护河宣传、组织志愿者到河边清理垃圾等活动,但活动开展不固定,也缺乏主题。
今年开始,为充分激发民间护河活力,大亚湾区创新以政府主导、专职社工运作的新机制,推进“民间河长”工作规范化,探索建立了“1+1+1”志愿护河工作体系(每条河流1支护河队伍,每支队伍1本巡河台账,每月开展1场护河主题宣传活动)。
据了解,去年及今年,大亚湾区通过两次招募,共聘“民间河长”49人,“i志愿”注册护河志愿者562人。区河长办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整合“民间河长”、护河志愿者力量,将其划分成16支爱河护河志愿服务分队,每支分队由1名专业社工+2至3名“民间河长”+3至8名护河志愿者组成。
为实现护河志愿服务长效化,大亚湾区还对全区16条河流各配置一本服务记录本,方便“民间河长”巡河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记录。记者看到,“民间河长”巡河记录本中的巡查河道检点表,清单式罗列了四大项、30多小项巡查内容及相对应的问题,“民间河长”在巡河过程中只需对照表格如实记录即可。
“有了这个记录本,我们巡河时要巡查哪些范围、关注哪些内容,一目了然。”今年刚加入大亚湾“民间河长”队伍的王现伟是霞涌境内下沙河的“民间河长”,每次巡河,他几乎都会从河流源头到出海口全程巡查,全程徒步巡完要两个多小时。
11月6日下午,“民间河长”及爱河护河亲子志愿者共30余人在霞涌径东村开展“赏晓联碧道 护湾区河流”护河宣传活动;11月7日上午,“民间河长”及爱河护河亲子志愿者在澳头开展妈庙河护河行动……如今,每到周末及节假日,大亚湾区境内的河流边,经常能见到丰富多彩的爱河主题宣传活动。规范管理后,全区16条河流原则上每条河流每年至少开展1场护河宣传活动。
除了“一河一本一台账”,今年10月开始,大亚湾区启用了“大亚湾智慧河长”APP。“民间河长”在巡河过程中所收集的信息、照片、问题可即时上传平台,实现“民间河长”巡河工作信息化,问题转办便捷化。
建机制
从申请聘用到巡查内容都有详细规定
“民间河长”是志愿者,不计报酬,来自不同行业。这支40多人的队伍怎么管理?为此,大亚湾区建立了“民间河长”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对“民间河长”从申请聘用、职责任务到巡查内容、巡查处置记录等内容,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建立了项目社工统筹实施、“民间河长”带领、爱河护河志愿服务队全员协助的护河活动工作机制。
为了更好地让“民间河长”发挥河流的宣传员、守护员和监督员作用,大亚湾区还建立了“民间河长”激励促进制度。安全保障方面,在“i志愿”注册登记的“民间河长”,在开展志愿服务期间,可获得志愿者专属意外保险;巡河关怀方面,为年度内巡河次数达3次或以上的“民间河长”发放一次巡河高温关怀物资;学习培训方面,邀请相关负责人、专家讲解河长制政策文件精神,介绍本地河流现实状况及管理措施,促进“民间河长”护河能力提升。
同时,建立“民间河长”季度总结制度和“民间河长”择优培育制度。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民间河长”,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现已培育出了一批以石亮为代表的志愿护河骨干。
而今,大亚湾的不少“民间河长”不仅将巡河、爱河护河宣传当成责任,更将其变成了自己日常生活习惯。“我就住在淡澳河边,平时有空就出来沿河走走,发现问题随时上报。”石亮说,在大亚湾生活3年多,他深刻感受到淡澳河、妈庙河在保护和治理中实现了河畅水清、鱼翔浅底,也感受到沿河居民的护河意识和参与度都有了明显提高。
“一场护河志愿活动,一般招20来人,但经常有六七十人报名。”石亮说,不少居民通过参加护河活动成了爱河护河志愿者。一年多来,居民主动向他反映涉河问题有10来条,他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后,一一得到了落实。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通讯员唐轶彬 钟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