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霞新村各家各户村民就开始依次到杨包庙朝拜。等到早上9时许,村里四大房的隆重朝拜仪式正式开始。四大房按照抽签顺序依次组织朝拜队伍,敲锣打鼓,舞龙舞狮,挑着祭品,喊着号子划着“龙船”,浩浩荡荡进入杨包庙朝拜。有的家族还特别安排了少女舞彩马和小姑娘挑花篮;有的家族别出心裁,准备了双龙双凤。
朝拜仪式过后,广场上便上演了精彩的表演。身着节日盛装的渔妇们,肩挑“龙船”,手持“船桨”,随着号子的节奏整齐划一地舞动;而身强力壮的渔夫们则高举彩龙,在广场上奔跑、转圈、盘旋,或双龙戏珠,或龙狮嬉戏,或龙凤呈祥,彩衣飘飘,热闹非凡。每一房的表演结束后,另一房便迅速登场,为观众带来一场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杨包庙前,村民和游客们围着广场欣赏节目。舞龙环节,村民和游客都争先恐后地去钻龙身、摸龙须,祈愿吉祥如意。“今天天公作美,在‘五一’假最后一天参加了这么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很开心!”游客丁女士说。
“今年的朝拜仪式恰逢‘五一’假期,参加活动的人比去年多。”杨包庙会理事会会长苏观松说,许多在香港的村民特地赶回村里参加活动,邻近的新村村也组织了村民前来朝拜,甚至惠东范和港、巽寮的渔民也赶来捧场。此次活动将持续五天,除了当天的朝拜仪式,庙前的戏台上还每天安排有精彩的黄梅戏表演,为游客们带来更多的文化享受。
霞新村的村民们世代传承着这一严谨的朝拜仪式和流程,同时也与时俱进地融入新的元素,使得这一传统民俗活动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杨包真人的敬仰和感激之情,也向世人展示了大亚湾渔民们的淳朴与热情。
杨包庙会
据《惠州府志》记载,大亚湾杨包庙会源于清光绪年间的杨包朝拜会,相传这一天是杨包真人宝诞,流传至今已有100多年,2015年被列入市级非遗项目。
据传,杨包真人是一对夫妻,夫姓杨,妻姓包,夫妇二人均为茅山道士。明末清初,这对夫妻曾在霞涌晓联村张屋上排等地做道场、打斋醮,闲时采草药为乡民医治疑难杂症,偶尔为村民祈福除灾。
据霞新村老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前,霞新村多半陆地还是海洋,现在的杨包庙后面的螺山原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螺岛,杨包夫妻俩就住在螺岛上。当地渔民感念于杨包夫妻的帮助,便在他们身故后于山洞搭建拜台,祈求杨包保佑平安。久而久之,杨包真人成了远近渔民心中的“保护神”。
1875年,当地村民在螺岛上建杨包真人庙,以此供奉。庙内有一个火铜钟和一面大鼓。每天晚上12时,庙里敲钟108响,钟声洪亮悠远,可传至10多华里的地方。清光绪年间,霞涌名人黄伯群写下《螺岛钟声》一诗,让杨包庙的“螺岛钟声”成为“霞涌八景”之一。
螺岛上的杨包真人庙在“文革”时期被拆,1986年霞新村重建杨包真人庙,庙会的庆典得以延续。
惠报全媒体记者匡湘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