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领域,“无废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成绩,企业废气、废水、废渣等“废物”变废为宝被“吃干榨尽”,一批“无废工厂”建设典型经验模式已经形成;生活中,“无废理念”宣讲走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社会单元,“无废城市细胞”创建工作反响热烈,营造了良好的“无废”氛围。
近年来,大亚湾开发区以推动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主线,创建“无废城市细胞”为重点,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激活“无废”新引擎,为大亚湾开发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厚植生态底色。2024年1月至10月,全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33,同比上年改善1.7%,优良率为96.7%,综合指数排名全市第3。
变“废”为宝,打造绿色循环链
在惠州大亚湾石化区,通过“隔墙供应”模式,企业间构建起一条条绿色循环产业链如同生命的脉络,将各个生产环节紧密相连。“当前,园区各企业‘减废’热情高涨,积极将有利用价值的固体废物纳入资源循环,用实际行动助力‘无废园区’和‘无废城市’的建设。”大亚湾开发区“无废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区无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惠州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生产基地。
大亚湾石化区龙头企业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以下简称中海油惠州石化),每年产生约2.1万吨的污水厂油泥浮渣。为了不让这些“废物”增加环境负担,降低交通运输风险,充分利用物料热值,企业将油泥浮渣通过管道输送至下游装置进行焚烧处置,产生约10万吨1.2Mpa蒸汽返回中海油使用,年节约蒸汽费用超600万元。
惠州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及华达通气体制造公司,将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壳牌”)、中海油惠州石化产生的二氧化碳废气转化为食品级二氧化碳,广泛应用于饮料行业;宏瑞能源科技公司则让中海油惠州石化硫化氢废气“变身”硫酸,为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在“无废”征途中,园区内的企业纷纷亮出“黑科技”,为工业废料源头减量注入强劲动力。中海油惠州石化以TCDTO重整生成油非加氢脱烯烃技术替代传统白土吸附,每年减少1100余吨废白土填埋,真正做到“为城市减负”;同时,该企业采用薄层干化技术对生化污泥进行干化脱水,含水率由85%降至35%以下,每年减少危险废物外委运输和填埋量2.1万余吨,又通过回转窑焚烧技术实现油泥就地焚烧和热能回收利用,年利用余热生产蒸汽近10万吨,实现了碳减排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中海壳牌则以创新技术活化催化剂,让铑金属在装置内循环再生,延长其使用寿命,减少新催化剂的消耗。
智慧监管助力织密绿色“防护网”
为了让“无废”之路行稳致远,区生态环境分局通过“智慧环保小脑”系统,在石化区构建起一张智慧环保的“天网”,实现了危险废物的全流程智能监管。
“智慧环保小脑”平台:危废存储的容量占比自动预警。
从危废仓库的摄像头监控,到GPS追踪危废转移车辆,再到处置企业的道闸接入,每一个环节都尽在“智慧环保小脑”的掌握之中。只要出现排污超标、危废储存超量的情况,平台会自动发送预警信号,如同环保执法人员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为园区的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此外,园区企业积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建设,中海油惠州石化、立邦长润发等公司建设了危险废物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智能化水平。
“花式”科普宣传 助力“无废城市细胞”创建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无废’理念吗?”“我知道!‘无废’理念是指有效利用固体废物、降低固体废物产生、为固体废物找到更好的归宿,保证良性循环,物尽其用。”9月29日,大亚湾开发区“无废办”面向西区第七小学50余名师生举办了一场“无废城市”科普活动,为青少年儿童开启一场“无废”知识之旅。
第七小学学生踊跃回答“无废”知识问题。
“无废城市细胞”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关键载体,是集中展示“无废”理念、体现建设成效的具象化社会单元。一年多来,大亚湾开发区积极培育多元化“无废城市细胞”,各相关部门结合日常工作积极常态化开展“无废城市”宣传,以发放宣传资料、问答奖品、现场讲解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向企业、群众、学生普及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理念。在这一浓厚的“无废城市”建设氛围中,辖区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商场积极响应,纷纷投入到“无废城市细胞”的创建中。
据了解,2023年大亚湾开发区成功创建“无废机关”“无废学校”“无废景区”等类型共7个“无废城市细胞”。2024年,大亚湾开发区进一步通过召开宣贯培训会、微信群宣传等形式发动企业、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创建。截至2024年10月,大亚湾开发区共有9个社区申请参与“无废社区”建设,3个学校申请参与“无废学校”建设,2个机关单位申请参与“无废机关”建设,1家大型商场申请“无废商超”建设;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7家企业已获区无废办推荐上报参评惠州市“无废园区”“无废工厂”。
惠报全媒体记者张宇琪 通讯员蔡宏伟 李华君 刘兴红